ASICS Novablast / 遲來的150公里後開箱心得
驚奇的回彈性 v.s 極度的不穩定,ASICS Novablast是雙跑在天秤的兩端,可以讓人一試成主顧,也可以讓人一穿就嫌棄的創新鞋款。
需要新跑鞋了
今年三月參加太魯閣馬拉松前,僅存的兩雙跑鞋,不是已經操了800公里,就是被兒子穿到快壞掉,於是一直在尋找一雙適合跑全馬的跑鞋。
一直以來都覺得大眾品牌的跑鞋外觀較為死板(沒錯我就是外貌協會),所以都只穿較小眾且外貌不錯的品牌(Hoka One One、ON),偶然間發現老牌子ASICS出了有別於過去死板印象的跑鞋Novablast,於是開始認真研究起了這雙鞋。

▲ 過往穿的跑鞋: HOKA ONE ONE Challenger ATR 4

▲ 過往穿的跑鞋: HOKA ONE ONE Arahi 2

▲ 過往穿的跑鞋: ON Cloudace
網路上對於ASICS Novablast的評價非常兩極,只有大好與大壞,沒什麼中間值,本想到實體店試穿,但因這雙已經過季,我的尺寸幾乎找不到,眼看剩不到兩周就要比賽,決定大膽嘗試,連試穿都沒穿過,直接從日本空運一雙回台。
▲ 日本空運直送開箱
穿上鞋後…
在家第一次穿上ASICS Novablast這雙鞋的感受是,10mm的落差讓我突然長高了不少,緊接而來的感受就如同多數人評價的,後跟非常不穩,穿著走路有種搖來搖去的感覺,過去也穿過幾雙Hoka One One的厚底跑鞋,但都沒有這種不穩定感,內心頓時有了OS:這雙鞋真的能跑嗎?
拿到鞋後又連下了好幾天的雨,一直無法出門試跑,都快得下雨憂鬱症了,剩不到10天終於停雨,就算路面還是濕的,但還是要外出試跑一下,確定這雙鞋究竟能不能跑馬拉松。
▲ 看似普通,在特定光線角度下會顯示出的炫彩後跟
開始起跑後,原本不穩的感覺消失了,取而代之的是那強烈的回彈感,讓雙腳一步步的往前推動,跑的過程還得提醒自己減速一下,以免後繼無力,跑在溼地上抓地力十足,不用擔心打滑。
第一次跑完除了讓人驚奇的彈跳感外,也還是有發現一些缺點,例如過彎時腳跟會在鞋內滑動,以及有時腳跟會有種快跑出來的感覺,不過後來鞋帶改用穿耳式綁法後,就沒有這些狀況了。
賽事前又穿著Novablast練跑了好幾次,讓鞋子愈來愈合腳,終於到了太魯閣馬拉松正式起跑當日,前25公里基本上就是順順的跑,天祥折返點後開始感受到飢餓,30公里後因為飢餓感爆掉,開始變成半跑半走模式,在這情況下,Novablast依然稱職的扮演好他的角色,讓雙腳持續向前不停歇,使我的初全馬能以422順利完成,也達成了我設定的430目標。
▲ 穿著ASICS Novablast達成人生初全馬成就
150公里之後
從購入至今1個月間跑了150公里左右,腳後跟的耐磨橡膠外底凸點有部分磨平外,鞋面仍與新的無異,回彈感也依然十足,被評為不耐跑的Hoka One One跑鞋我都可以跑到800公里了(雖然外底都快磨光只剩中底在撐),這雙估計基本跑個800公里以上應該沒問題。
如同前面所說這雙鞋評價非常兩極,腳後跟的穩定性讓許多人很不適應,對穩定性要求較高或者腳容易翻船的人可能就不適合這雙鞋,如果想要嘗試ASICS黑科技FlyteFoam(註1),或對穩定性要求沒這麼高的人,這雙鞋或許值得嘗試。
▲ 採用AHAR PLUS耐磨外底,開箱狀況
▲ 採用AHAR PLUS耐磨外底,150公里後狀況
ASICS Novablast其實已經是兩年前出的鞋款了,隔了一年2021年推出了Novablast 2,在一次機會下試穿到了Novablast 2,穩定性有明顯改善,不知道是否與落差從10mm改為8mm有關,有消息今年2022年夏季會推出Novablast 3,如沒有什麼意外的話,ASICS Novablast系列應該會成為我未來首選的跑鞋。
156km全紀錄
[0319] 龍岡大操場-石門大圳,15K,5:16/km
[0313] 中央大學,18K,6:24/km
[0312] 老街溪,10.2K ,5:13/km
[0308] 龍岡大操場,11K,5:34/km
[0305] 2021太魯閣峽谷馬拉松全馬,45.6K(實際42.1K),6:14/km
[0302] 龍岡大操場,10K ,5:16/km
[0227] 石門水庫壩頂-高線收費站-百吉財神廟來回,24K,5:42/km
[0225] 龍岡大操場間歇(800×7),12K,5:57/km
[0224] 龍岡大操場,10K,5:14/km
註1: ASICS Novablast沒有使用過往大家熟悉的亞瑟膠(Asics Gel),而是使用了新材料FlyteFoam做為中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