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行山進。環島中 / 心得: 裝備篇
環島所準備的裝備,雖然說網路上有許多參考文章,但主要還是要以自身的需求、能承受的負荷、天氣季節等等因素來考量,沒有絕對值。
這裡是以我個人所使用的裝備經驗談,優缺點都提出來做為未來環島的參考與修正。
自行車本體
車本體我完全沒做任何加裝,要說有改的就是把原本的卡踏踏板拆掉,換回一般踏板,至於為何會改回一般踏板,後面會提到。
車上配備有:
碼表: 紀錄整段旅程用,平常騎車就有使用。
前後燈: 除了剛開始騎車有夜騎外,後來幾乎都不夜騎,因為還是怕危險,但燈具是一定要帶的,因為不知何時摸黑會用到,有時經過沒燈的隧道也使用的到。
Bone Bike: 固定手機用,有時經過複雜的市區需要導航,掛在車前的手機就很有用處了。
魔鬼氈綁帶: 如手機或碼表快沒電時,就用綁帶將行動電源綁在上管。
水壺: 平常騎車都只會帶一個,但環島有些路段補給很少,準備兩個還是比較安心。
手持打氣筒: 平常騎車也會隨時掛著,帶著心安。
座墊包: 內裝備胎兩條、CO2打氣筒兩個、挖胎棒兩個、補胎片、氣嘴轉換頭,這東西是因為以前爆胎去警察局借打氣筒時,發現他們的打氣筒都只能打美嘴,所以準備一個轉換頭備用。
食
基本上各種食品台灣到處都買的到,不用特別背負,從家裡帶的只有鹽糖與能量飲料,照片中六罐能量飲料,後來我只帶了兩罐,多帶多重,需要時便利商店買一下就好。
進入山區或人煙稀少的地方時,我會先買好香蕉、必要時再多帶一瓶電解飲料在身上。
隨身必帶香蕉,肚子餓時很好用
衣
自行車裝與登山裝
安全帽: 要安全,就一定要帶安全帽。
車衣車褲: 大部分的住宿我都是找可洗衣的地點,但怕萬一晾了沒乾,或是到山區沒辦法洗衣,所以還是多準備了一套。
車用手套、袖套、襪子: 夏天防曬基本配備
頭巾: 本來是準備拿來防廢氣,但後來發現太熱帶不住,不過爬山時還是有用到。
快乾T-Shirt: 晚上休息及爬山時穿。
快乾兩截褲: 晚上休息及爬山時穿。
內褲: 晚上休息及爬山時穿。
防風外套: 騎自行車下坡時穿。
防水外套: 玉山專用。
毛巾: 洗澡用。
兩棲鞋: 一開始曾想過騎車時穿卡鞋,爬山時穿健行鞋,但帶兩雙鞋增加重量,不如穿一雙鞋就好,穿一雙鞋當然就是選擇以走路為主的鞋子。
選擇兩棲鞋不選擇防水鞋的考量在於,防水鞋就算碰到下雨,水還是會從小腿流進去,到時反而更難乾,兩棲鞋結合了健行與快乾的好處,與其防水不如讓他更快乾,在這樣的想法下最終穿了兩棲鞋,實際上路碰到鞋子濕時,以自行車的速度風吹一下就乾了。
Merrell All Out Blaze Aero Shoes,有黃金大底,雖不像自行車卡鞋是完全硬底,但鞋底還是偏硬,騎車並不會感覺到不舒適
如果有想改善的地方就是希望鞋帶可以做成跟Salomon一樣免綁鞋帶,就可以避免鞋帶萬一鬆掉被捲到大盤
住
旅行衣架、衣夾: 晾衣服用。
牙刷、牙膏: 一般背包客棧都不會有,所以要自備。
插座、充電線、行動電源
鈦杯: 本想旅途中裝水喝,後來完全沒用到。
隨身湯匙、筷子
行
背包: 一開始本來就沒打算用自行車貨架,而是打算用背包背負行李,幾次實際上路測試也覺得不會不適應,但背背包騎車必須把自己轉化成體重加了n公斤的人,這點在爬坡特別有感,但如果是秋冬行李較多時,就真的會考慮用貨架了。
雨傘: 逛街及爬山用。
頭燈: 玉山專用。
其他
耳機: 當耳塞用。
個人藥品: OK蹦、痠痛藥膏及貼布,前幾天身體還沒完全適應長途旅行,晚上適時的貼一下有助於舒緩痠痛。
入山、入園證: 如果有爬山行程記得一定要帶,不然會像我第一天差一點上不了山。
錢包: 沒錢第一天還沒結束就準備回家了。